更新時間:2023-05-09 21:22:27瀏覽:
12日,來自上海的游客張先生參觀了孔府和孔廟,導游是張翠。天氣很熱。起初,張先生茫然地看著這些古建筑和石碑。張翠做了一系列頗有見地的解釋,引起了他的興趣。
“孔廟里到處都有典故。這個牌坊上的“圣”字很有講究。上面有一個大耳朵和一個小嘴巴,警示我們多聽少說,謹言慎行。下面的王耔是一個很謙虛的人,警示我們一定要謙虛低調……”
這塊石碑上寫著“金盛宇珍”四個字,是明代大書法家胡的真跡。它表達了孔子精湛的學識,就像演奏音樂的整個過程從頭到尾都很完美。其實也告誡孩子要專注做一件事,要堅持,有始有終。”
“杏壇是孔子講學的地方,‘德不孤,必有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經典格言,都是《論語》中關于德的表述。當你走進曲阜,與孔子對話,你會從那里體會到美德的力量。不管你做什么,做什么,一個人都會做。
漫步孔府、孔廟,所到之處,張翠不僅完成了規定的動作,還植入了許多當今社會關于人生的哲理,不經意間將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深入淺出地傳遞給參觀者。
“感覺特別有意思,特別感動。”張先生告訴記者,光是講題詞和景點的典故可能就有點重了,全程都會很累。但張翠的解釋結合了很多社會現象,讓人感覺很親切,印象深刻。我能更深刻的理解一些老祖宗留下的道理,有機會一定要帶著孩子去散步。
記者觀察到,在張翠講解的過程中,不少散客被她吸引,一路跟隨。張翠一點也不排斥。“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儒家文化帶來的有益精神。”
不僅僅是講故事。
更重要的是開導大家。
工作十幾年,張翠早已把這個職業當成了愛好,當成了使命。作為土生土長的曲阜人,她希望成為一名優秀的文化導游,通過她的講解,每一位來到曲阜的客人都會收獲頗豐。對于張翠來說,這份工作成了一種修養。
張翠說,幾年前,她的目標是把導游的話背下來,走到三個洞的角落都能講出精彩的故事。不過這兩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度很吃香。旅游淡季,她會找各種書“充電”。她不僅自己學習,還和同事討論。她在遇到一些知識點時,有時會紅著臉,但大家都認同這樣的觀點:講解一定要有正能量,一定要結合社會實際,一定要讓游客聽得有收獲有見識。
“三個省,有時候講解的對象很高,讓我很有壓力。”張翠說,與時俱進也不錯。工作之余,她經常關注身邊的事情,也收集新聞中看到的很多社會現象,運用到日常的講解中。也許很多東西是結合自己的認知說的,有些觀點不是很成熟,但至少是一個吸引游客思考的話題。
張翠認為,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三孔導游,必須熱愛儒家文化,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你不僅要背一些儒家經典格言,還要學以致用,把這些好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如果一個人意識到這些文化的精髓,就會影響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單位。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游客走進三孔,通過我們的講解把這些優秀的文化帶給他們。這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張翠說,文明之風已經成為曲阜這座千年古城的新風尚。越來越多的旅游從業者和曲阜市民成為“文化導游”,為來到曲阜的游客帶來更多有趣、有益的講解,用自己的行為影響每一位游客,讓更多游客的文化尋根之旅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