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4-06 23:32:16瀏覽:
英國自然博物學家大衛·愛登堡是一位從紀錄片人向專家型電視人成功轉型的典范。在劍橋大學獲得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后,他進入BBC工作,從1954年出鏡主持野生動物紀錄片節目《動物園探奇》,到1969年被提拔為BBC電視臺的總制作人,他對制作野生動物紀錄片的熱情從未削減。后來他全身心投入拍攝,先后制作《生命的進化》《活力星球》《生命之源》“生命三部曲”,以及《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綠色星球》《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等多部享譽全球的紀錄大片。 大衛·愛登堡的紀錄片一次次打破觀眾對自然的認知局限,記錄人與自然的“愛與共生”的關系。
紀錄片“三里塚系列”,是小川紳介在“直接電影”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長時間“定點觀察”,堅守現場挖掘影像內在的戲劇性煉成的力作。該片完整記錄了三里塚地區農民的反抗與斗爭。1966年,日本東京郊區的三里塚一帶爆發了當地農民反抗為修建成田機場強占耕地的活動,小川紳介即帶攝制組進到三里塚,吃住在三里塚,與當地人融為一體,開始了持續11年的“三里塚”拍攝 。小川紳介用社會學家的眼光長期觀察三里冢,先后制作《日本解放戰線·三里塚》《三里塚?第三次強制測量阻止闘爭》《三里塚 第二防線的人們》《三里塚 邊田部落》,成為世界紀錄片史上的經典之作。
被譽為“農夫導演”的焦波,長期扎根農村,用鏡頭見證了中國農民和農村的世紀變遷。農民在土地上收獲糧食,焦波在土地上收獲故事。《鄉村里的中國》《出山記》《進城記》《種瓜記》《淘寶村》《大眾村》等等,成就這一系列直擊靈魂的鄉村題材作品的功力,源于焦波是地道的紀錄片人,更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焦波12歲就跟著做木工的爹拉大鋸,“拉鋸、拉鋸、你來我去”,就一個動作在重復,焦波有些受不了。他爹對他說,學木匠要先拉3年大鋸,主要是為了磨性子,性子磨踏實了,干事就不圖虛,鋸要一鋸一鋸拉,路要一步一步走。焦波說,“這些道理對我的攝影道路影響深遠”。
學習以上這些優秀的紀錄片大家,首先要做減法,不要閃轉騰挪,東跑西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什么熱鬧拍什么,浮光掠影、走馬觀花、甚至跑馬觀花; 而是要沉下去,像跑口記者一樣,堅定方向,以強烈的專注力深入到一個行業或者一個領域,甚至很小的一個方面,一個村落、一個廠礦、一片海洋、一片星空、一個工種、一個專業,然后靜下心來,一心一意做這個領域的系統研究,從知道分子到知識分子,從門外漢到行家里手、能工巧匠,或者半個專家甚至是真正專家,才能制作出有份量有價值的紀錄片。